
2018-09-06來源:www.skesen.cn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空氣質量預報,今年上半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7.2%,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均同比下降。但是,有項看不見的污染物卻在悄然增加,那就是臭氧——今年上半年,臭氧濃度同比上升2.6%,成為多地夏季大氣的首要污染物。
高空臭氧能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而近地面臭氧則對生態環境構成污染。近年來,隨著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臭氧污染逐漸為人關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污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
臭氧具有明顯季節性,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有一定危害。明明陽光很好,天也很藍,為何有時空氣質量數據卻不太好,這往往是因為臭氧在“搗亂”。“陽光是臭氧發生的催化劑,陽光好的時候更有利于臭氧生成,影響空氣質量。”寧夏銀川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負責人解釋。
近地面臭氧污染主要由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在光照條件下通過光化學反應生成,形成機理非常復雜。臭氧污染程度與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前體物濃度,以及光照、溫度等氣象要素密切相關。
因此,臭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夏季濃度較高,其余季節濃度較低。在夏季,一天中隨著氣溫升高、紫外線增強,臭氧濃度也會增加,在午后出現峰值。臭氧超標往往發生在溫度高、光照強的夏季午后,傍晚后,濃度一般會回落。
據介紹,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對生態環境也會有一定危害,包括損傷植物葉面、降低農作物產量、加速建筑材料老化等。考慮到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2012年,原環保部在對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修訂時,對臭氧標準進行了調整,使其成為空氣質量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因為監測數據的變化,促使臭氧問題進入公眾視線。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污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生態環境部將不斷加強治理和管控,扎實推進臭氧污染和PM2.5污染的協同治理。控制臭氧污染,需減少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臭氧污染,除了改善整體生態環境外,重點是減少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
由于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也是PM2.5的前體物,所以近年來它們一直是北京市治污的重點。源頭控制方面,北京市先后出臺了印刷、家具制造等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推動京津冀三地聯合出臺建筑類涂料與膠黏劑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標準,實施第五階段車用汽柴油標準、全國最嚴的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減排治理方面,北京市實施了燃煤鍋爐清潔改造、散煤清潔化替代等壓減燃煤措施,并通過淘汰高排放車、儲油庫油氣回收等措施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還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退出了部分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行業。
生態環境部把今年5月—9月作為臭氧污染防控攻堅期,強化臭氧污染監測、評估和應對,以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監管企業和已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廢氣收集治理的企業為重點,加強廢氣收集治理設施建設、運行情況監管,從嚴從重查處廢氣收集、治理設施擅自停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已由環保和科技部門組織專家團隊,加強了對臭氧生成機理的研究,同時制定各區域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管控的措施,開展臭氧“削峰”行動,建立精細化的管理機制以控制臭氧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