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井蓋松動、燃氣泄漏、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等是一件偶爾會發生,但一發生了就會造成嚴重損失的事兒。為此,海淀區在中關村西區的井蓋、地下環廊里安裝了520個傳感設備,將執行井蓋狀態監測、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等多項功能。接下來,海淀區將在三年內完成“城市大腦”建設,力爭在2020年實現環境、安全、交通、便民等六大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的智能化管理。
在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里,隱藏著熱力、電力、供水、天然氣等管道,保障著城市的正常運行。在供水管道的地下空間里,狹長的空間里有一條黑色的供水管道,工作人員正在管道上方調試一個白色的小方盒子。
“這就是有害氣體監測盒,上面有一個稍微長點的圓柱管道,用來監測二氧化硫、甲烷、一氧化碳、氮氣等有害有毒氣體。到了汛期,地下會變得潮濕悶熱,空氣環境容易發生變化,這個監測盒能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名工作人員介紹,監測盒一旦監測到了有毒有害氣體就會通過無線信號傳輸到平臺,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會快速趕到現場。目前,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里每隔45米就安裝了一個監測盒,一共安裝了65個監測盒。
除了地下,中關村西區地面上的290個井蓋也已“全副武裝”,安上了傳感設備,一旦出現井蓋翻動15度、大幅度震動、被人搬走等問題,工作人員會快速趕往現場進行維修,挽回不必要的損失。目前,海淀的物聯網試點建設范圍主要集中在彩和坊街、丹棱街、海淀中街、海淀大街、蘇州街東側和地下環廊。“我們選擇在這塊區域試點是因為中關村西區是海淀區的標志性區域,是中關村科學城的核心區域,通過科技技術提升這里的環境十分具有意義。”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楊國珍說,這項技術將會在曙光街道、上地街道等地鋪開,能覆蓋井蓋狀態、有毒有害氣體、管道壓力、燃氣泄漏、溫濕度等多個場景的監控監測,涉及水、電、氣、熱城市生命線全領域。
同時,海淀還啟動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區級物聯網智能化管理平臺建設,在接入新建傳感器數據的基礎上,還將對接北京市熱力、燃氣等公服企業數據,海淀區消防、安監、人口等行政管理數據,用科技服務城市運行。
這僅是海淀區打造“城市大腦”的第一步,接下來,海淀區還會將這項技術覆蓋到環境、消防、安全、交通、便民、節能六個民生領域。“比如,我們會用大數據整合社區居民情況,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在平臺上點擊兒童界面,就能看到區域內兒童居住情況,及時對兒童進行搶救。”海淀區相關工作人員說,此外,如果某一區域集中發現一類事件,平臺能作出智能分析,告訴政府工作人員需要對這塊地方進行什么樣的精細化管理。
目前,海淀區“城市大腦”項目規劃已初步完成,預計在2020年實現六大領域的智能化管理,為海淀打造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發揮重要作用。